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会员管理 > 详细信息

以核心价值引领时代精神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提高执政能力、构建和谐社会等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和重要性的战略发展理念,深刻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本质特征和时代精神的基本内涵。
竹立家

由于每个时代所面对和处理的社会问题不同,因此每个时代所表现的时代精神也有所不同。时代精神既是社会发展的某一个阶段对社会问题的深刻认识与把握,又是统领这一阶段解决社会问题的总体纲领和具体方法。

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时代精神的总体特征始终是“坚持改革与发展不动摇”,改革与发展是时代精神的主旋律,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只有以改革发展的精神为指导,用改革的精神、发展的理念面对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摆在首位,我们的国家才会兴旺发达,我们的社会才会和谐稳定,我们党的执政地位才会牢不可破。

在改革与发展的时代精神指引下,30年来,我国的国家形象、社会面貌、人民的精神和生活状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尚不足5000亿元,到2009年已达到34多万亿元人民币,大约4.9万亿美元;人均 GDP由460元人民币,到2009年突破3600美元;财政收入从1100多亿元,到2009年达到6.8万多亿元人民币;对外贸易总额由380多亿美元,到2009年突破2.5万亿美元;城镇人口比率从19.4%,到2008年超过46%;国民预期寿命从68岁左右提高到75岁左右;绝对贫困人口从2.5亿下降到1500万左右。  “中国只用了一代人的时间,取得了其他国家用了几个世纪才能取得的成就”  (世界银行,1999)。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三位,对外贸易居世界第一位,我国的国际地位大幅度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巨大改善。这些事实充分说明,只要我们坚持改革与发展的时代精神不动摇,我们的国家就发展、就进步,人民群众就能得到实惠。

可以说,改革开放30年我们成功地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成了经济结构的转型。从 2009年以后的未来30年,我们的改革目标是建立有效的社会组织,完善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制,形成成熟的公共生活领域,最终完成“社会结构”的转型。因此,未来30年仍然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期,我们仍然面临着改革与发展的艰巨而复杂的任务,改革与发展仍然是我们最鲜活的时代精神。

党的十七大以来,我们党在认真总结“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与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发展的实际情况,中国社会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提出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提高执政能力”、“构建和谐社会”等一系列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和重要性的战略发展理念,这些理念深刻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本质特征和时代精神的基本内涵,正在变成人民群众的基本价值追求,使改革有了新动力,发展有了新内涵,为改革与发展的时代精神注入新活力,并引领时代精神沿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方向发展。

和谐:体现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和谐社会的核心是利益的公平分配,是调解社会各阶层在实现自己利益过程中的利益冲突。要实现利益的公平分配,必须建立和完善实现社会公正的法律制度,保障社

会各个利益群体在利益博弈过程中获得合法的利益,最终保证社会和谐的实现。

和谐作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其实现的基础是制度体系的和谐。是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制度等“制度组合”处于一个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制度体系之中。社会和谐是良好的制度运行的结果,是通过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实现的,因此,要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构建和谐社会,关键不是理论敷陈,而是要在解决民生问题、实现社会公平等方面进行艰巨的制度创新工作。

另外,要落实“和谐”这一核心价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处理好政府与社会的和谐关系。首先,只有政府自身制度建设比较完善,才能建立一个廉洁、廉价和有效的政府,促使政府成为一个责任政府和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取得社会和公众的广泛信任,社会“和谐”价值才能实现;其次,只有提高政府执行力,才能保证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得到有效执行。“执行力政府”是21世纪初世界各国政府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再好的政策法规,得不到有效的执行,就是废纸一张。因此,践行“和谐”价值和实现和谐社会,政府自身制度建设是关键。

公正:体现

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

当前我国社会的许多群体性事件大多是因为不公平而引起的。在新的发展时期,社会公众的利益诉求从以往的隐形层面,逐步浮现到显性的层面上来,又由于平等意识的增强,社会公众越来越懂得选择多种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而政府作为协调社会各个利益群体关系的中心,必须遵循社会公正的规则正确回应社会公众的各种利益诉求。

温家宝说,“让正义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首要价值。”这就是说,社会公平不仅是一个宏大的价值结构,而且是一个具体的、可操作的制度安排,体现在社会运行的细微末节之中。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实现稳定与繁荣、秩序与和谐,社会公平至关重要,只有社会中的绝大多数人都能实实在在享受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所带来的好处,只有政府能公平行使公共权力,才能使社会长久地处于一个良性的运行状态。

公平问题的本质是“公共权力”如何运用的问题。对于国家或政府来说,要实现社会公正,前提是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公共精神,也就是摆脱利己主义而为大多数公众利益着想的精神,政府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要用公共精神教育人、更多地发挥人的主动性,使公共精神在维护社会公正中处于主导地位。而要做到这一点,政府行政机构、司法机构和公务员必须首先具有“公共精神”。

民生:体现社会发展终极目标

国家也好、政府也好,致力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就是要解决民生问题。我们需要一个政府,就是让政府解决公共问题,解决社会中“单靠个人努力无法办成的事”,政府应有效地提供义务教育、公共医疗、基础设施、社会秩序和安全、社会福利和保障、环境保障等公共物品,给老百姓一个更好的“生存”环境。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无论是从价值追求的角度、还是从制度安排的角度来看,民生问题都是根本问题。如果民生问题得不到完善解决,必然会影响社会的稳定,进而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

在改革与发展的时代精神感召下,要切实践行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让人民群众满意和得到实惠,解决民生问题最重要的制度工具有三个:一是公共政策制定体制,政策的基本价值和政策导向必须是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防止政策制定被特殊团体或部门利益所左右;二是政府责任体制,必须是以为全社会提供公共服务为目标,政府机构与公务员绝对不能形成一个特殊的利益群体,占有、侵吞、挥霍、浪费稀有的公共资源,政府不能变成一个自我服务的机构;三是公共财政与预算体制,必须从根本上优先保证公共物品的供给,为从根本上解决民生问题提供公共财政支持。

总之,引领时代精神、体现核心价值,其最基本的中介是“制度安排”和“制度化”,通过制度把核心价值变成引领时代精神的现实,变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使中华民族重新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高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模式选择。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