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详细信息

我与中国医药政研会的情结


 广州医药集团有限公司政工部长  刘建生 2011-01-18

时光如逝,中国医药政研会已经走过了20年的历程。回眸往事,历历在目,我们这一代人,伴随着中国医药行业政研会一起成长,风雨同舟,共同见证了沧海桑田,情浓如血,休戚与共,结下了不解之缘。

毛泽东同志有个著名的论断,叫做“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讲的是知识分子的问题,用在我们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身上,也是挺合适的。在中国医药政研会成立之前,广大医药行业思想政治工作者盼星星盼月亮,朝思暮想,都希望有一个具有强大凝聚力、吸引力,能把大家凝聚在一面旗帜下,互相切磋、沟通信息、交流思想的平台。1986年10月,中国医药政研会应运而生。如今,已拥有团体会员近300多个,基层企业理论研究小组1680个,研究骨干6800余名,在全行业形成了以企业为基础,以中央为导向,多部门、多层次、纵横衔接,上下贯通的工作网络体系,覆盖全国各省市,声势浩大,气势蓬勃,为加强和改进医药行业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做法。在这所没有围墙的大学里,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政工人才,当年的“新兵”大多已成长为政研会的骨干。她主办的《医药政工研究动态》,记录了医药政工干部撰写的论文、经验材料、心得体会和建议。透过这些文章,我们看到医药行业员工观念创新,知识的积累和敬业乐业的精神,分享到医药行业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喜悦。应该说,中国医药政研会的20年,是开拓创新,自我完善,与时俱进,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共同构建和谐企业的20年。

我是从1997年参加中国医药政研会活动的,到现在已经10年了。在历史的长河中,10年只是弹指一挥间,但对个人人生路途来说,这10年正是一个黄金时间段。从风华正茂的中年,到历经风雨沧桑、愈发成熟干练的现在。10年的熏陶,使我增长了学识和才干,10年的实践,更使我深深地体会到,中国医药政研会已经成为中国医药行业思想文化最主要的活动平台。

刚一踏入政研会这座知识的宝殿,承蒙政研会领导的关心信任,我先后被聘为行业政研会“特邀研究员”、行业政研会副秘书长。从事政研活动工作中,我就牢牢地抱定前辈的教诲:“研究会以研究为主,研究活动以基层为主,研究课题以当前为主,研究目的以应用为主”。每次参加政研会,我都虚心向前辈和同行们学习,认真学习和吸收兄弟单位的先进经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同时也把我们的做法和体会在会上交流,抛砖引玉,以达到大家互相切磋,共同提高的目的。多少年来,面对医药行业的共同问题,我们大家欢聚一堂,共同探讨,互相切磋,畅所欲言,交流沟通,取长补短,开拓了视野,活跃了思维,理顺了思路,增进了感情,朋友之情难以言表。每当夜阑人静,工作之余,凭栏遐想,一副副熟悉的面孔,一张张熟悉的笑脸,就会浮现在我的眼前,成为终身难忘的记忆。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中国医药政研会也是在一路风雨和坎坷中,顶住压力闯过来的。2000年三季度,广州医药集团和中国医药行业政研会合作,协办2000年中国医药行业政研会筹备四届年会领导小组会议。当时的南国,正是秋高气爽,气候宜人,但对当时的中国医药政研会来说,却是一个乍暖还寒的时节。当时全国所有工业行业都在进行大调整,全国性的行业社团组织大多已经取消或自动解散。政研会常务副会长张汉华同志在政研会生存发展紧急关头,坚信政研会“人在阵地在”,在工作中表现出了力挽狂澜的魄力和“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的自信。他殚精竭虑,兢兢业业,为政研会如何度过难关,走向未来呕心沥血,废寝忘餐。他审时度势,认清时代的背景和历史发展的趋势,利用国家机构改革的契机,促进官办研究会转为民办研究会,把研究会的发展方略向纵深推进,更加深入实际,贴近研究对象,为政研会提供更优质的服务。那次张汉华副会长到广州来,我作为参与者之一,陪伴他深入到广药集团属下企业调研,亲身领略了他正确的思路、慎密的思维、勤奋和扎实的工作作风。他的魄力、自信、坚信,在政研会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鼓舞了大家的斗志,消除了疑虑。广州会议成为中国医药政研会发展进程中的转折点。随后,2001年北京四届年会,是行业政研会成功转型的标志,会址选在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会议的京西宾馆召开,凸显了会议的隆重,使与会者倍受鼓舞,增强了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对政研会的信心和希望。

20春秋,五届辉煌。中国医药政研会20年的风雨历程,凝聚了广大医药行业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不解之缘,历史是不会忘记每一位为医药行业政研会作出过贡献的员工的。我们衷心祝愿中国医药政研会百尺竿头,再攀高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务实创新,精彩迭出,再创佳绩。

  浏览次数:212
】【打印】【关闭